新加坡的前景如果什么都“举行公投让多数人决定”,那将离民主社会越来越远,因为缺乏属于少数但却专业的视角,这些决定往往是错的,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
李光耀与柯玉芝夫妇和三名年幼的子女李显龙(左起)、李显扬和李玮玲,在欧思礼路的住家。(档案照片)
欧思礼路(Oxley Road)38号的这座楼房建于百多年前,是建国总理李光耀从1940年代起到2015年逝世时的寓所。李家的三名子女李显龙、李玮玲和李显扬也都在此出生长大。随着李玮玲医生于10月9日的逝去,这座楼房作为李家住宅的历史可说告一段落。
关于欧思礼路38号的去留,自李光耀先生辞世以后便引起新加坡国内热烈议论。日前,由于宣称获得英国政治庇护的李显扬在脸书上发文,促请黄循财总理遵照李光耀遗嘱立即拆除李家故居,引起政府的回应,认为决定无须如此迫切。
声明中指出,李光耀曾在2011年12月27日致函内阁,说他察觉到内阁成员一致认为,欧思礼路38号不应该拆除,“我反复思考后决定,如果必须保留欧思礼路38号,那就一定要加强它的地基,翻新整栋建筑物。然后房子必须放出让人入住。一个空置的建筑物很块就会破落和腐朽。”可见当时李先生对故居的“保留”并不完全排斥,只关心百年建筑结构能否耐久。
纵观欧思礼路38号的去留争辩,不难发现,是由于对此建筑物历史地位的认知不同引起。
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故居坐落在欧思礼路38号。
历史建筑,一去不回
2015年12月间,收费网上调查舆观(YouGov survey)发布一项民调结果,显示77%的新加坡人支持李光耀故居的拆除,只有17%的人反对。刻下课题在英文网上引起热议,市民的留言也多数赞成拆除,理由是李光耀遗嘱必须遵守,李氏意愿不可违背。
新加坡人有此反应一点也不令人意外。深层原因,应该来自“李光耀时代”长期而且稳定的威权治理。一个刚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而争取到独立的国家,能在建国领导人的有生之年,便能看到它从第三世界跃升为发达国家之列,说明威权政治的合理性。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