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份城市土地学会的报告显示,2024年新加坡组屋的价格收入比为4.3。在亚太地区41个主要城市中,只有新加坡、墨尔本和吉隆坡的房价在居民收入中位数的五倍或以下。
但如果你去问一对试图购买第一套组屋的年轻夫妇,你很可能会听到不同的说法。年长的新加坡人常常提醒我们,过去的组屋有多“便宜”。例如,一些人在70年代仅以24,500新元的价格在宏茂桥购买了他们的第一套四房式组屋。
当然,跨代际比较价格可能会产生误导。 自70年代以来,工资已经上涨了很多。那个年代很多人第一份月薪大约是300新元。如今,一名应届毕业生的月薪预计接近3,000新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看,现在房价更高是自然的。
问题在于,许多人认为房价不仅仅是上涨了,而是其上涨速度远快于工资涨幅。
虽然起薪可能增长了约十倍,但组屋价格的涨幅甚至更大。现在,新加坡买房仍旧“可负担”吗?
组屋价格和收入的对比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一个简单的事实:随着新加坡收入水平的提高,包括组屋在内的房价也会上涨。指望拿着今天的工资,却能以父辈40年前支付的价格买房,这是不合理的。
黄循财总理曾经分享一组数据,在1980年,一个新镇的四房式BTO组屋价格约为4万新元,当时家庭收入中位数约为900新元。这意味着一个普通家庭需要将大约四分之一的收入用于支付住房贷款。
时间快进到2023年。 在武吉巴督这样的非成熟市镇,一套四房式组屋价格约为35万新元。这几乎是1980年价格的十倍。但关键在于,家庭收入中位数也增长了近十倍,从当时的900新元提高到约9,000新元。从这个意义上说,BTO组屋价格大体上与收入增长保持同步。
因此,组屋价格并非我们唯一应该关注的因素,还有其他至关重要的非价格相关因素是我们不能也不应忽视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