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世界竞争力中心(IMD)公布的最新排行,新加坡在全球人才竞争力排名中,跌落5位,从全球第二掉至全球第七。香港则成为新的亚洲一哥。
图源:IMDIMD是根据投资与发展、人才吸引力和人才实力三个标准,来评估69个经济体,然后进行排名。
图源:IMD新加坡在投资与发展方面跌幅最大,从2024年的第22位跌至第30位。该指标考虑了公共教育支出、师生比例以及学徒制实施情况等因素。
新加坡的公共教育支出仅占其 GDP 的 2.
1%,在该指标上排名第 63 位。另一个弱点是吸引力支柱下的“高生活成本”,新加坡排名第65位。
不过,本地中小学生在学校掌握的技能,符合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的需求,因此我国在人才实力方面表现较好,在全球排名第二,比去年跌一个位置。
TOP 10
作为新加坡的老对手,香港上升了5位,成为全球第四,亚洲第一。
排名前10的国家分别是:瑞士第1名、卢森堡第2名、冰岛第3名、香港第4名、荷兰第5名、瑞典第6名、新加坡第7名、丹麦第8名、阿联酋第9名、澳大利亚第10名。
从全球 TOP10 排名的整体格局来看,欧洲经济体仍占据主导地位,瑞士、卢森堡、冰岛包揽前三,荷兰、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也凭借完善的社会福利、均衡的教育投入稳居前列,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 “高教育投入 + 低生活压力 + 强社会保障”,形成了可持续的人才生态。
而新加坡与香港作为亚洲仅有的两个进入 TOP10 的经济体,此次排名反转也给两地未来的人才战略指明了调整方向。
对新加坡而言,此次排名滑落应成为 “战略警醒”。要想重新夺回 “亚洲人才高地” 的宝座,一方面需加大公共教育支出,尤其是在职业技能培训、产学研合作领域的投入,补齐 “投资与发展” 的短板;另一方面,需通过政策调控缓解生活成本压力,例如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优化教育医疗资源分配,让人才 “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
对香港而言,登顶亚洲第一后更需 “乘胜追击”。未来需进一步细化人才政策,针对不同领域的高端人才推出个性化扶持措施,同时加强与大湾区城市的人才流动机制建设,打破地域壁垒,让人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此次 IMD 排名的 “龙虎斗”,并非简单的 “此消彼长”,而是全球人才竞争进入 “精细化时代” 的信号 —— 单一的政策优势已难以支撑长期竞争力,唯有构建 “培育有投入、吸引有优势、发展有空间” 的全方位人才生态,才能在全球人才争夺战中站稳脚跟。无论是新加坡的 “查漏补缺”,还是香港的 “乘势而上”,都将为亚洲乃至全球的人才战略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