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这个华人占了七成多人口的国家,最近却选了一位印度裔总统——尚达曼,得票率高达70.4%。
这事儿一出来,很多人就纳闷了:为啥华人选民这么支持一个非华裔候选人?是不是新加坡的华人文化正在慢慢消失?
早在10世纪,就有华人跑来这儿做生意。不过真正大规模移民,是从1819年英国人莱佛士把新加坡变成殖民地开始的。
那时候,中国南方不太平,经济也差,福建、广东、海南那边的人就坐船过来讨生活。1826年,华人数量(6088人)超过马来人(4790人),成了本地最大的族群。到1901年,华人比例直接冲到70%以上,之后就一直稳在这个水平。
早期来的多是男人,做苦力、开店、干手艺活,慢慢在这儿扎根。
那会儿他们没打算长住,心里想着赚点钱回老家,可时间一长,不少人留下来,娶妻生子,成了新加坡的一部分。
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开始搞多元文化政策,核心是种族和谐,不偏不倚。官方推“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而不是突出某个族群。这政策是为了避免种族冲突,让社会安稳。
但对华人来说,这也带来了一些变化。政府通过各种措施,淡化族裔差异,强化国家认同。比如1991年推出的组屋种族比例制度,规定华人居住比例不能超过84%,防止族群扎堆。
城市规划把老的华人社区拆散,传统组织和文化活动少了聚会的地方。宪法里也强调“新加坡人”是首要身份,族裔认同被淡化,甚至重新定义。
根据2024年6月的数据,新加坡总人口604万,居民人口(公民和永久居民)418万。华裔占75.9%,马来裔15%,印度裔7.5%,其他族裔1.6%。
华人还是老大,但比例在慢慢下滑。2020年,华裔的总和生育率(TFR)只有0.94,远低于马来裔的1.83和印度裔的0.97。生育率低,人口自然增长慢,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为了填补劳动力缺口,政府敞开大门欢迎移民。2020年,新加坡有252万移民,占总人口40%以上。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