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2天前,新加坡新一届国会正式开幕。当天议员陈佩玲在社交媒体晒出自己的宣誓证书,不少网友一看全中文,瞬间炸锅——“新加坡政府文件不是应该是用官方英文吗?”
图源:陈佩玲脸书
图示:网友表示震惊其实大家都误会了!而且这事儿在新加坡一点都不稀奇。
国会宣誓,不止可以用英文!
根据新加坡宪法,国会议员在宣誓就职时,可以选择四种官方语言中的任何一种:英文、中文、马来文或泰米尔文。也就是说,不是非要用英文不可,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讲出誓言,更加真诚、庄重,也符合我们的多元文化背景。
比如这次国会开幕,就有19名议员选择用母语进行宣誓——中文、马来文、泰米尔文都有。其中共12人用华语宣誓,包括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外交部兼内政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总理公署高级政务部长陈国明,以及两名反对党议员,即后港区议员陈立峰和非选区议员蒋佩姗。
这在新加坡是非常常见的事,之前几届国会也都有类似情况。只不过这次,陈佩玲议员的中文证书被传到网上,引起了海内外网友围观,才让不少人第一次意识到新加坡的多语言特色。
此次 “中文宣誓证书” 引发热议,更像是一次对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生动科普。它让外界看到,这个以英文为行政语言的国家,从未忽视母语的价值;在追求国际化的同时,始终坚守文化根脉。正如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保留母语,就是保留民族的记忆。”
国会允许用母语宣誓,本质上是通过法律保障文化传承,让每个种族的民众都能在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归属感,
随着事件的发酵,越来越多网友开始理解并认同这一政策。“原来新加坡的语言政策这么灵活,太让人意外了”“用母语宣誓更有仪式感,也更真诚”“这种尊重多元文化的做法,值得点赞” 评论区的风向逐渐从 “质疑” 转向 “认可”,不少人表示,通过这件事,重新认识了新加坡的多元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