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PR申请,果然是“条件成谜”啊!
不是说你学历高、薪水猛、公司牛就行,得看你对新加坡的“贡献值”够不够高。
比如税收、社会融入、就业稳定性啥的,都可能是隐形考核点。
但这些标准从来不公开,谁知道呢?就跟谈恋爱似的,你再优秀,对方不来电也白搭。
高学历、高收入、科技行业,仍然悲剧最近网上有人吐槽,高学历高收入,还是拿不到。
这小伙子28岁,美国名校双学位,在Shopee管产品,收入顶尖5%,在新加坡住了两年半,按理说贡献不小啊!
结果PR申请两次都秒拒,四个月内两次,效率高得像在赶场子。
他的哥们儿也惨,一年半工作经验,哥大毕业,数据科学家,收入前3%,一样被拒。
想想看,这些人天天在互联网巨头里奋斗,给新加坡经济添砖加瓦,为什么还过不了关?
为什么?因为玄学。
可能是因为申请高峰期竞争太激烈,或者背景里有些小细节没对上味儿,比如本地社交圈子不够广,或者没参与什么社区活动。
他们还拉了个小数据库,10多个朋友,全是Lazada、TikTok、Shopee、Meta、Google的员工。
经验1.5-4年,学历背景五花八门:中国名校的、加坡本地的、欧美顶尖的,各占比例。
但PR?一个都没批!
这说明啥?新加坡PR不光看个人牛不牛,还得看整体配额,还需要一些运气。
听说每年PR名额有限,优先本地人或特定行业。互联网虽热,但可能不是“贡献优先级”最高的领域。
不止互联网,其他圈子也一样纠结我知道一个在金融圈的朋友,30岁出头,哈佛MBA,在新加坡某大银行做投资分析师,年薪轻松50万新币,住了三年,还娶了本地媳妇儿。
贡献?税收一大把,社区活动也积极参加。
但PR申请拖了两年,最后还是拒了。
为什么?可能是因为本地贡献不够,也因为配额满了。
再比如,教育行业的一个老师姐,35岁,中国顶尖大学博士,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教书,发表了好几篇国际论文,带的学生还拿奖。
收入不算爆炸,但稳定贡献大啊!
结果PR申请被拒三次,她猜可能是因为新加坡更偏好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以外的领域没那么急需人才。
反过来,我有个朋友在生物科技公司,工作两年,PR就批了——因为新加坡正大力推生物医药产业,他的专业正好对口。
还有个餐饮创业的例子:一个中国小哥在新加坡开了家火锅店,生意火爆,雇了本地员工,缴税不少。住了四年,PR顺利拿下。
见没?这说明“贡献”不光是高薪白领,创业带动就业也算大加分项。相比之下,互联网大厂的牛人可能太多了,竞争像挤地铁。
申请PR,别光靠硬条件,得会“读空气”
当然,还有些种族配额问题,比如下面这位小哥,住了13年,申请了12次都被拒了。
总的来说,新加坡PR申请就是这样:学历、收入、工作经验是基础,但“谜之标准”才是关键。
想申请的盆友们,别灰心!多积累本地贡献,比如参加志愿活动,提高学历工资等。或者看看其他国家,比如澳洲或加拿大,PR政策更透明点。
你们有类似经历吗?欢迎评论区分享!